客户至上 诚信经营
Product category
一、“500强”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经过统计,中国能源集团“500强”总营业收入为9.67万亿,占2009年GDP的28.4%(见图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国民经济迅速从金融危急中恢复、实现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情况下,“500强”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吸纳了大量就业。
“500强”中,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营业收入zui高,为13915.9196亿元,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分列第2、3位,营业收入分别为12603.1199亿元和12182.7809亿元,这3家企业也是“500强”中营业收入超过万亿元的企业,分列《财富》世界500强第7、第8和第10位。
第4至第10位的企业及营业收入分别为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3124.2311亿元)、中国中化集团公司(2430.2851亿元)、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95.7831亿元)、中国华能集团公司(1777.4029亿元)、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612.4950亿元)、中国大唐集团公司(1465.9274亿元)、中国国电集团公司(1220.7864亿元)。同时,这10家企业全部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
经过统计分析,“500强”中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有14家,超过100亿元的有123家。新能源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7家。
入围“500强”的央企一共有33家,营业收入总计为6.19万亿,约占“500强”总营业收入的64.01%(见图一)。中央能源企业在我国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等中央五大发电集团2009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433万吨,比2005年减少同类气体排放300万吨。300万吨就已经占到国家“十一五”总监排量目标254万吨的118%。
二、传统能源企业优势依然明显
1.传统能源企业格局基本不变
经过统计分析,“500强”中,以电力电网、煤炭煤化工、石油石化等为主营业务的传统能源企业优势依然十分明显。其中,煤炭煤化工企业zui多,有154家,营业收入17581亿元,约占“500强”总营业收入的18.19%;电力电网企业75家,营业收入27931亿元,约占“500强”总营业收入的28.91%;石油石化企业55家,总营业收入36203亿元,约占“500强”总营业收入的37.47%(见图二)。
这一分布特点符合我国能源结构“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征,也符合我国能源消费构成比例。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约为31亿吨标准煤,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7.5亿吨标准煤。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比例中,煤炭为68.7%,石油18%,天然气3.4%,非化石能源即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上升到9.9%。
经过统计分析,“500强”中包括风电设备制造及运营、太阳能电池制造及运营、节能灯、新能源汽车等在内的新能源企业有71家(央企下属的新能源企业未统计在内,如大唐新能源等),营业收入总计为2923亿元,约占“500强”总营业收入的3.03%,仅占*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营业收入的20.9%。
“500强”中装备企业(主要是传统能源装备)有101家,营业收入总计为7956亿元,约占“500强”总营业收入的8.23%,涉及发电机组、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石油石化机械、煤炭机械等。
此外,“500”强中还有44家企业的主营业务为气体能源、节能环保,或者涉及到能源业务,这44家企业的营业收入总计为4034亿元,约占“500强”总营业收入的4.17%。
2.新能源企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新能源在应对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我国新能源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如光伏产业早在2008年以前便迎来了高速发展期,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部分光伏生产商陷入了需求下降、利润降低、资金短缺的困境。
随着经济复苏,我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需求开始回暖。而且,在油价波动的背景下,新能源领域的产业投资不仅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选择,也是当下地方政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成为风电装备制造业和光伏发电装备制造业大国,而且,随着行业调整加速,涌现出像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力诺瑞特等,行业发展的方向。同时,加上国家的扶持政策,许多新能源企业不仅在国内的投资增长,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
面对市场机遇,中央能源企业也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其中,华能、大唐、华电、国电都已经通过组建新能源公司的模式加速抢滩新能源。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中央电力企业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经占到总发电量的15.9%。
三、民营企业成为中国能源领域的新生力量
民营能源企业生命力极为顽强,2009年更是在应对性金融危机中取得突破性成长,涉及装备、风电、太阳能、节能服务等行业。经过统计分析,民营能源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有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24.8362亿元)、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397.6518亿元)、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6.1586亿元)、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37.3000亿元)、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107.7917亿元)、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7.3836亿元)等。
我国的民营风电企业发展zui为迅速,已经实现了从引进国外技术、设备、资本向风电企业出口技术、设备的转变,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例如,作为我国民营能源企业的典型代表,华锐风电已经亮出“从中国*迈向*”的响亮口号,2009年华锐风电生产1.5兆瓦的风电机组2400台,3兆瓦风电机组100台,使华锐风电在行业内排名中国*,进入前五强。
四、中国能源集团500强高度集中
1.山东、山西、浙江入围企业zui多
“500强”企业高度集中,企业数与经济总量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分别为166家和124家,西北地区zui少,仅有33家。按企业所在省份划分,“500强”中山东企业入围zui多,有55家,第2至5位是山西、浙江、广东、北京,分别有46家、42家、39家、33家企业入围,宁夏和重庆zui少,分别只有2家,呈现出地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点。
这一特点不仅反映了我国煤炭、油气等能源资源的分布状况,也基本反映了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做大做强能源企业、尤其是新能源企业的现状。例如,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主要围绕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制造和新兴材料,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依靠传统能源资源。
2.部分地区正由单一煤电“基地”向立体能源“中心”转变
经过统计分析,一些传统能源大省正围绕能源资源优势,做大新能源产业,致力于由单一煤电“基地”向立体能源“中心”转变。
山西、陕西、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俗称“三西”地区)是我国zui主要的产煤地区。目前,山西已经明确提出要“实现由煤炭大省向以煤为基的现代产业大省跨越,实现由单一煤电‘基地’向立体能源‘中心’转变”。山西将在提升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壮大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实现资源型经济的清洁、绿色、安全发展。
同时,我国根据风能资源的详查与评价结果,已规划在河北、蒙东、蒙西、苏北沿海、吉林、甘肃酒泉、新疆哈密等地建设七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开发力度巨大。这加快了传统产煤地区——内蒙古西部和蒙东(东北)发展新能源的步伐。
五、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战略武器
面对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的目标,以及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我国的能源企业、尤其是电力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发展清洁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其中,特高压可以说是我国能源业界科技创新的典型代表。作为一项全面创新的工程,世界上既没有可以直接应用的特高压标准,也没有全面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可供借鉴,更没有商业化供货的特高压设备。对此,国家电网公司积极推动跨部门、跨行业联合攻关,调动国内外70余家单位、上万名科技人员共同参与特高压关键技术研究,高质量地完成了特高压交流科研课题118项,取得近400项创新成果有力支撑了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顺利建设和安全运行。
在煤炭企业中,神华集团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陆续建设煤制油、煤制烯烃、碳捕获及封存等示范工程,大力推进低碳能源技术研究和应用,我国煤基能源低碳化发展之路。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和建设,神华采用自主创新技术的世界首套100万吨/年大型直接液化工业化装置已经运转成功;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间接液化十万吨级示范装置也已建成运转。
六、深化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经过研究分析,“500强”企业在2009年、2010年结合企业的实际,积极开拓思路,加强信息化建设规划与整合,使各项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网络化、信息化、流程化、数字化。
例如,华电集团变“规模思维”为“价值思维”,以提高执企能力和盈利能力为目标,以形成“决策科学、权责明确、机制完善、运转”的管控模式为重点,坚持管理创新与价值导向相一致,坚持与公司战略相协调,坚持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全面推进经营管理精益化、基础管理规范化、人资管理市场化、文化管理人本化,全力打造*、与接轨的特色管理体系。
针对能源装备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的现实状况,通过企业文化创建,改变企业粗放型的管理模式,积极引入*企业的*成果,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和改进,实现企业文化本地化,实现企业内在管理升级,这对能源企业、尤其是经过重组兼并后的能源企业显得十分必要。
七、社会责任建设不断增强品牌建设正当时
长期以来,缺乏品牌建设一直是我国能源企业的主要问题之一,不仅是依靠能源资源的传统能源企业,许多新能源企业也缺少对品牌的建设与宣传。
近年来我国能源企业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和品牌建设意识,三大石油公司、五大发电集团等已连续多年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道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经过统计分析,目前许多能源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开始加*建设力度,这在新能源企业中表现尤为明显。如“中国英利”在南非*球场呈现,不仅加深了人们对英利的认知印象,也使得英利为企业自身品牌价值的无形资产增值不少。
八、“500强”我国能源合作
能源署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4月份,中国国有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已达到了2009年全年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为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油气资源是我国海外投资的重点,因此,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三大石油公司是较早“走出去”的能源央企。随着经济复苏,三大石油公司加快到海外“找油”的步伐,分别与俄罗斯、巴西等国签订贷款换石油协议,创新模式加大能源合作力度。
我国电力产品在市场上广泛凸显优势。许多电企通过了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为我国参加竞争提供了技术保证。同时,世界范围内电力生产和供求不平衡也为国内电企“走出去”提供了机遇。2010年8月29日,缅甸太平江水电站*机组通过72小时试运行,投产发电,标志着大唐集团境外在役机组实现“零”突破。
九、“500强”担当“十二五”能源结构调整重任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增长是趋势。对于调整能源结构,“500强”企业担负着重要任务。而且,实现能源企业从单纯的产能大户向既是产能大户又是节能大户转变,是能源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专家建议,能源企业在“十二五”期间要采取以下策略:1.要淘汰落后产能;2.要大力推广*实用的节能;3.加大节能产品、装备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4.加强重点用煤炭企业的监管。
同时,对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受市场变化直接影响的企业来说,经营性风险始终是决定企业经营绩效的一个巨大威胁。经验和教训表明,只有那些平时注重风险管理的企业才能保持经营的稳定性,并在危机过后成为行业的*。因此,能源企业需要将总体经营战略、风险管理目标、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与实际的业务运营管理特点紧密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的经营性风险管理体系。
地址:上海市共康路1018号
: 200443
: 徐寿平
电 话: 66241190
传 真: 56422486
手 机:
留 言:发送留言
个性化:www.edcrls.com